意大利华人网2025年8月27日编译消息:在当下全球旅游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,“过度旅游”(overtourism)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。有人为旅游业带来的经济繁荣感到欣喜,也有人对过度拥挤和生态破坏忧心忡忡。
根据世界旅游组织(UNWTO)的预测,今年全球国际旅游人数将继续增长,增幅在3%至5%之间。这一庞大的人流量也意味着沉重的环境负担。数据显示,旅游活动贡献了全球约8.8%的二氧化碳排放量;同时,度假屋、酒店、度假村等设施的建设导致土地消耗;一些沿海地区甚至因旅游码头而出现海域私有化现象;而高耗能的运动项目,如高山滑雪,则消耗大量电力和水资源。综合来看,旅游业已经成为全球对环境影响最严重的产业之一。
除了生态层面的压力,旅游业还带来深刻的社会和文化变化。从各地宣传口号里“让你有宾至如归的感觉”,到地方文化的逐渐同质化,再到当地社会结构被迫改变,旅游不仅改变了环境,也悄然重塑了人们的生活方式。然而,当地政府和社会往往只关注旅游带来的财富增长和就业机会,而忽视了长远的代价。
与此同时,各地争相申请“世界遗产”称号,或承办大型活动(如冬奥会),希望借此进一步扩大旅游吸引力。但现实却是,从卡斯泰卢乔(Castelluccio)的花海堵车,到Seceda缆车的排队长龙,从拉瓦雷多三峰(Tre Cime di Lavaredo)到布拉耶斯湖(Lago di Braies),过度拥挤早已成为常态。即便采取如山区摆渡车等公共交通措施,也难以真正缓解根本问题——游客数量过多。
部分学者和记者提出过限制措施和局部策略,比如在《不可持续的旅游》一书中,作者Alex Giuzio就探讨了如何在地方层面采取小规模措施减轻压力,但他也认为“硬性限流”并非可行之道。
也有观点更为悲观。有人认为,旅游作为人类的一种集体行为,最终会突破一切限制。与其幻想解决办法,不如选择不参与这种“集体仪式”。如果你知道某个地方依然未被“过度开发”,最好的做法就是不要将它公开,以免引来同样的命运。(异域 编译)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