意大利华人网编译消息:在意大利北部的山区,如今有许多房屋空置多年,无人问津。它们难以出售,翻新代价高昂,背后则是气候变化和旅游习惯改变的深层次原因。
以科莫湖东北方向的瓦尔瓦罗内(Valvarrone)为例,这是一条位于莱科省的阿尔卑斯小山谷,被奥罗比亚山环绕,夹在瓦尔萨西纳(Valsassina)和瓦尔特利纳(Valtellina)之间。尽管地理上靠近著名的科莫湖旅游区,但当地的小村庄却显得格外偏僻冷清。以帕尼奥纳(Pagnona)为例,全村仅有309名居民,海拔790米。从莱科出发,直达的公交每天只有一班,而且并不能真正抵达村中心,步行还需约1.5公里陡峭山路。
该村不仅公共交通匮乏,基础服务更是严重缺失:没有商店、没有学校、没有银行或药房,就连神父也与邻村共用。当地前副市长斯库里(Giancarlo Scuri)透露,家庭医生每月仅来一次。曾经的夏令营早已关闭,唯一的一家旅馆也在二十多年前停业。村中大部分“第二住宅”常年无人居住,门窗紧闭,一些建筑甚至已残破倒塌。 类似的空置房情况在意大利各大山区普遍存在,与大城市住房紧缺、房价飙升形成鲜明对比。据《Dislivelli》杂志主编德马泰斯(Maurizio Dematteis)介绍,“山区有着庞大的空置房产资源,却没有明确的未来方向”。 这一现象并非一朝一夕所成。二十世纪中后期,意大利经济腾飞,城市居民开始涌向山中度假,兴建大量别墅和“第二住宅”。当年夏天,来自都灵、米兰、罗马等大城市的家庭常常整月居住在山谷村落,如瓦尔萨西纳和瓦尔瓦罗内一带,极大地推动了当地建筑业发展,也一度延缓了人口外流与服务衰退。
然而进入新世纪,旅游方式悄然转变。现代人偏好短途、多点、灵活的旅行模式,极少有人再整夏留守山区。结果,大量度假屋逐渐沦为空壳,出租或出售都不划算。在普雷马纳(Premana)和普里马卢纳(Primaluna)等村,许多老宅被弃用,有的甚至坍塌。人们更倾向于新建住房,而非高成本翻修老房。当地中介表示,翻修成本往往超过每平米1000欧元,但翻修后房价却往往低于这个水平,导致投资不划算。 这些村落的空置现象和房价下跌陷入恶性循环,“‘待售’的牌子挂了又撤,因为根本没人来买”,斯库里坦言。 类似问题也出现在许多前滑雪度假胜地。以往,在阿尔卑斯及亚平宁山脉,高密度的滑雪缆车、缆椅和配套公寓(俗称“蜂巢式”住宅)遍地开花,甚至设有健身房、游泳池、酒吧、商店等全套服务。然而随着气候变暖,滑雪季节缩短,运营成本上升,游客减少,导致滑雪产业持续衰退。大量滑雪设施荒废,相关房产价值随之下滑。 以布雷西亚省的蒙特坎皮奥内(Montecampione)为例,2000年代初,房价一度超过每平米2000欧元;而2023年部分滑雪设施关闭后,价格跌至900欧元以下。“滑雪结束了,这些曾经为度假而建的住宅也就失去了价值。”德马泰斯指出,如今人们更倾向于山石老宅而非现代蜂巢式建筑。 在亚平宁山脉,旅游危机来得更早。由于海拔不高,早在上世纪80年代冬季旅游便开始衰退。例如在阿布鲁佐大区,几十年来已有31个滑雪场关闭。随着旅游锐减,空置房数量不断攀升,人口流失问题愈发严重。
不过,也有一些例外。比如位于库内奥省波河山谷的奥斯塔纳(Ostana),通过恢复基础服务如学校等,激发了购房和居住需求,成功实现社区复兴。此外,如阿布鲁佐的加利亚诺·阿泰尔诺(Gagliano Aterno)和莫利塞的卡斯泰尔·德尔·朱迪切(Castel Del Giudice),则通过农业、畜牧业和本地文化生产为核心,结合少量生态旅游,探索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。 “在阿尔卑斯和亚平宁都正在尝试重建社区活力,”都灵理工大学建筑学教授德·罗西(Antonio De Rossi)表示,“关键在于因地制宜的微创型发展,而非依赖大规模旅游。”
|